2004年11月16日,星期二(GSM+8 北京时间)
浙江法制报 > 第二版:时评 改变文字大小:   | 打印 | 关闭 
青年学生要做文化遗产的薪火传人
本报记者 仇健 图/文 通讯员 胡晓明

  一边是有着数百年历史的古街老宅,一边是一个充满青春活力的现代青年。当21岁的浙江青年专修学院社会工作系大三学生徐敏坐在记者面前,如数家珍般说起杭城的老墙头、老字号的时候,青春的激情与历史的厚重竟如此自然生动地揉合在了一起。
    
  网络、时尚、游戏,现在的年轻人似乎总离不开这些前卫的元素,然而徐敏却独独钟情于“老古董”,老字号、老房子、老墙界,越老的东西越能激发出徐敏的兴趣和保护欲望。
  采访开始时,徐敏说自己是住在南宋皇城脚下的老杭州,从小就踩着河坊街的石板路上学。历史老师曾对他说:你脚下的路是古街,你手触摸到的墙是老墙,你身处的城市就是历史。在徐敏年幼的记忆里,打开“吱呀”作响的窗户,一抬头就可以看见鼓楼和吴山。历史文化的魅力深深地吸引了徐敏,也注定了他将和这座古城的历史结下不解之缘。
  访名人故居 和历史对话
  高一的一个假期,徐敏的班主任杨冠华老师送了他一本《西湖名人故居》。徐敏一口气看完后,觉得百闻不如一见,于是决定在暑假走访这些名人故居。“虽然是按图索骥,但经历了千百年的变迁后,要想在日新月异的杭城里找到这些老房子还真不是件容易的事。”徐敏给记者举了个例子,书上记载著名诗人戴望舒的故居在大塔儿巷和皮市巷交界处,然而一个暑假过去了,其他名人故居都找到了,就是戴望舒的故居找不着,就连那些居住了五六十年的老人都没听说过。但徐敏并没有死心。直到两年后,他在一份档案材料上找到了相关记录:戴望舒的故居在上个世纪80年代道路拓宽时被拆了。
  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记忆里古老的杭州在徐敏的眼前渐渐消失。在推土机的阵阵轰鸣声中,这些承载着悠久历史文化的古老建筑遭到了毁灭性的破坏,取而代之的是挺拔的高楼大厦和气势恢弘的高架桥。这一切让徐敏忧心忡忡。
  “上书”王书记 守卫老房子
    2001年,杭州市为修订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在媒体上邀请市民“进言献宝”。对徐敏来说,这简直就是天赐良机。2002年的暑假,刚刚结束高考的徐敏马上投入了另一场备战中:整整一个半月,他顶着烈日,骑着自行车,走遍了杭城的85条老街巷,访了近300座老房子。亲手抚摸了100多块文保单位标记的石碑后,徐敏饱含激情地给杭州市委书记王国平写了第一封信。
  在信中,徐敏说道:“优秀的历史文化遗产的价值是无法用金钱来衡量的,它具有不可再生性,一旦遭到破坏,名城的优势就将丧失,对外开放和旅游业的发展都会受到影响。”他建议杭州结合实际,重新制定富有远见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对于徐敏的“大胆”来信,王国平用“难能可贵,后生可畏”作了赞赏,并建议将徐敏的来信作为“献宝活动”的一号建议。
  二次“上书” 重建风波亭遗址
  上大学后的每一个暑假,徐敏都给自己设置课题,利用假期做些社会调查。2002年,杭州市园文局就恢复新湖滨景区的人文景观向市民公开征集意见,徐敏和他的历史老师朱祥林再次提笔给王国平写信,建议重建岳飞的冤死之地——“风波亭”遗址。其实,早在1992年庆春路改造时,师生两人就已建议恢复“风波亭”遗址,可惜当时没有被采纳。徐敏痛心地说,“风波亭”遗址原本在望湖宾馆一带,当时没有重建已错过了最佳时机。而眼前的这个机会,师生两人足足等了10年。
  徐敏的这个建议最终被采纳了。如今,走在湖滨新景区,就可以看见按照历史上的样式和风格重新建造的风波亭和风波桥正矗立在西湖边,在微微清风中向游人诉说当年的故事。
  想和温总理谈谈 如何保护老字号
  为了迎接第六届西博会期间召开的中华老字号精品博览会,今年的暑假,徐敏单枪匹马寻访杭城的老字号。他说,一个老字号就是一部历史一种文化,具有历史渊源和文化底蕴的“中国老字号”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为此,徐敏第5次上书王国平书记,建议立法保护杭州的“老字号”,内容包括在规划旧城改造或规划新的交通线路时,把老字号保护好;制定控制性规划,力争将其列入杭州市人大的地方性法规立法计划。这封信当天就得到了王国平书记的批复。徐敏说,关于老字号的保护,他有很多想法,并且希望把这些想法告诉温家宝总理,希望国家能重新评定百年老字号的资格。
  徐敏在探询和保护杭州历史文化的过程中,遇到了很多有识之士。今年9月,由徐敏担任秘书长的杭州古都文化研究会成立了。对于未来,徐敏有很多计划,他充满信心地说,明年他打算组织八大古都到杭州开个研讨会,专门讨论如何保护和发展古都的历史文化。在保护历史文化遗产薪火相传的道路上,徐敏孜孜不倦。